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70年光阴故事 | 师恩犹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1:56:00    

有些人和事经岁月磨砺,能为你蓄足爬坡过坎、向善向上的精气神——王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江苏老家来信,母亲领着我一路疾步赶至村南头土坯房。“王老师,又来麻烦您啦。”母亲心怀歉意推门悄声打招呼。“不用客气,尽管来坐。”面容消瘦的王老师侧身应答,将半碟咸菜和一碗热粥推到木桌边角。婶娘起身相迎拿来信笺纸。

王老师应承着母亲的心想意愿,落笔回复来信。我习惯性地把下巴抵在桌边,看煤油灯将他瘦长的身影映照在斑驳的墙皮上,似一座拱形桥梁。从房梁处坠落一丝吊灰(房屋积尘的形态描述),王老师微皱眉头捧起信笺纸,伸到桌外吹落。复信完毕,他指尖轻叩桌面,口述回信内容直到母亲点头微笑。他伸展了一下双臂,用红漆木筷子搅一搅粥碗,转动碗边吸溜进肚子里。

等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在母亲那句“官不嫌字丑”的鼓动下,我也学着王老师那样,为左邻右舍念信回信。只是满纸东倒西歪的字体,还夹杂了一些错别字,至今回想起,深感对不住千里之外的老家乡亲。

冬闲时,十里八村要排练节目到乡里汇演。在炉火旺烧的教室里,王老师编剧、导演一身兼,按男女、体型、嗓音和性格,一一安排他们的出演角色。他擅长的二胡、笛子和口琴轮番上阵,还要时时手指示意敲鼓打镲合奏曲调,忙得甩着汗珠子不得轻闲。这么折腾上十天半月后,类似于二人转式的相声和男女搭配的“三句半”等节目,像出锅的热馒头,乘着马车端上了公社大礼堂的舞台。现场揭晓奖项时,生产队长小步登台,从主持人手中接过奖状高高举起。人群中,王老师抱臂托腮,嘴角上扬,也是一脸喜气。

临去外村上初中时,王老师劝说我学一两种乐器。他把粘了块胶布的小提琴夹在我的脖间,俯下身子手把手地教我持琴拉弓。几番耐心指导,我仍是心不在焉,曲不成调、人不成器。对他来说是白费功夫,就我而言活受罪,找个借口远远逃离,不再练习。若干年后,我上大学的女儿在堂哥的婚礼上用小提琴演奏了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赢得满堂喝彩。前来贺喜的王老师侧转过身,定睛寻到我,远远地向我竖起大拇指。我双手抱拳回敬,内心终于释然。

因家庭事务和厌学情绪双重挤压,我自断了初中学业辍学在家。母亲黑着脸递过来一把农具,撵着我下地务农挣工分。有一天,为兑现工分事儿,年轻气盛的我当众驳了生产队长天大的面子。晚归家来,母亲扯着我的耳朵要拉去队长家里赔礼道歉,我硬是抱住门柱激烈争辩。母亲失望至极,坐地拍膝哀嚎。

队里不给派工干活,我又闲置,家中多了饭口。那段时日,我就是一匹挣脱磨盘的犟驴,像折了把儿的掏粪勺子暴晒烈日下惹人嫌弃。时间长了,偷偷照了照镜子,我也自觉很无趣。趁早独自上山翻读书本,伴月摸黑进村静卧床铺,就这样远离群体,怠息不争。王老师探知我的现状,“吱呀”一声推开我家院门。劝说我的父母让我去小学代课。他将年底才见盈亏的工分与逐月领取的工资对比换算,哪个更实际、更适用,直至深夜才说服我的父母。摸黑下山,我撞见了这一场景,心中暗喜:王老师为我砌了一座炼钢炉。临走时,王老师翻翻我床头卷了边页的字典类工具书点点头。又回头叮嘱道:“你带的班,有一个学生,爸爸残疾,妈妈跟外村人跑了,要特别善待她。”

我连夜洗净晾干没缀补丁的衣裤,并用装满开水的搪瓷缸子烫平熨展,枕着手臂等到东方红日升起。王老师让我参照他的教案撰写教案,还教我将粉笔抹去一角再板书,字体就会有棱有角。几次放学,见我还在写教案批改作业,他拍拍我的肩膀,鼓励道:“好好教,争取当上民办教师,再考上昌吉师范学校,就是正式老师了。”二十多元的代课费一下拖欠数月,终就抵不过记账可见的工分数。当钢笔和批改的作业本被父母踩踏在脚下,断了从教生路。我倚窗默立,盯望夜空月亮钻不透的连片乌云。我的人生路也将如父辈似柴鸡土里刨食,直至油尽灯熄?第二天,我去了县城连跑几家医院,编尽谎言凑齐了足以让自己悄然离世的药剂。一周后,起死回生又万念俱灰的我,从医院又回家门。“吱呀”一声,王老师踮步进屋坐在床边,看着抱臂曲身侧卧的我,轻声一叹。久坐对望,他起身拉上我的手臂:走,咱们到城里转一下去!我一路低头跟在他的身后爬上红山山顶。他扬手遮眉西望红日,又指指山脚下的平房院落,和河滩路上竞相争道的车流。对我说:“你现在能俯视他们,是因为你攒足气力,从山脚下稳稳地爬上来的!”

我似懂非懂没回言语,但话里话外悟到了轻重。我另择校区重返课堂,进企业参军边防……那年那月那些人和事,一直引领我在人生途中纠偏正向、稳稳向前。

退休后,王老师一家人移居县城安居小区。逢年庆佳节,我也抽空去看望他们。师生俩把话家事国情唠家常。每次临别时,我手里都拎着师娘备好的咸蛋、辣酱带回家。今年的端午节,我备了粽子准备探望又未成行。因他体弱耳背,言语吃力,只在电话里简单地问候了几句。哪知留下了再无面见的终生遗憾。惊闻噩耗,我整个人僵坐不起,泪流满面,哽咽难持。陈年旧事中,呈现出他的音容笑貌……

王老师在病逝前几天,忍着病痛亲自撰写了生平:“王志新,一九四六年四月五日生于甘肃定西梁家坪一农户……”少小苦读求学,随父入疆务农,喜文乐艺巡演,回乡任教一生,79载人生旅途,满是心酸与奋进历程。说到身后事,他叮嘱道:“大家都很忙,不要打扰他们……”一段在他癌症晚期回到老家的视频里,家人们屏息端坐,在写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教室中,有意安排,重现他当年执教的情景。王老师支撑着虚弱的身子移步讲台,家人起立称呼:老师好!王老师和蔼地看着他的“学生们”,嘴唇翕动轻声应答道:“同学们……好!”(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