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让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更好展现才华。
近年来,乡村全面振兴和深化改革持续推进赋予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内涵、新要求和新标准。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助推校企合作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动力源、助推器”作用。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高校运用数智技术赋能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热情,调动授课教师主动性,致力培养学生个性与共性协同发展,并将乡村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有效纳入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彰显专业发展导向,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贯通融合。
浙江省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浙江,深入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依照上述精神,浙江树人学院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培育一批农业转型升级推动者、农民共同富裕实践者和农村先进文化传播者,为大学生设置相关实用性、通用性专业,开设返乡创新创业专门课程和组织涉农类创新创业项目,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三农”现状,熟悉浙江涉农产业的发展前景,以数智技术赋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现高校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省委部署的匹配、融合度。与此同时,学校正积极选聘具有丰富乡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按照国家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实施“产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改革和师生“双创”共同体协同描摹高校数智技术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数智技术”是数据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在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数据驱动决策、流程智能优化和业务模式创新。高等教育中的数智技术能够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智能方案,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向自动化、精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作为数智技术的一种类型,增强现实技术指借助光电显示技术、交互技术等将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环境与用户所处的现实环境相融合,并使用户获得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融为一体的感官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具有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等特点。
就浙江省内高校的数智技术应用而言,增强现实技术具有整体投入可控、应用场景广泛、实时体验充分等特点。以增强现实技术赋能专业课并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比虚拟现实技术更多的优点,即教学辅助设备升级成本相对较小,教学过程依赖专业设备程度较低,教学实践、实训场景再现频次较高,学生投入到课程教学各环节的效果更好。
以课程教学的人机交互为例,基于图像、基于位置的增强现实技术不但给学生营造“空间视角”和引入“深层交互”体验,而且有效提升学生确定信息任务和决定信息策略的能力。这不但有助于学生领会课程培养目标中的信息需求,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基于学习任务的信息选择、整合策略。此外,基于有标识的增强现实技术终端能够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沉浸感、体验感,课程知识点高度集成于可识别的增强现实技术标识内(如海报、箭头、二维码等),学生可借助标识扫描来获得课程信息,继而开展溯因式学习、小组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更为深刻领会基于“行动—结果—观念”的专业课程设计意图。
结合浙江树人学院的教学实际,运用数智技术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主要有:
“主阵地”路径,彰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
课程教学(过程)及其物质载体(教室)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主阵地”。传统的“主阵地”一般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在运用数智技术赋能后,课程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均体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比如,城建学院运用增强现实技术电子沙盘给学生讲解城市规划在协调城市车流、人流的作用,以及城市设施维护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管线的必要性;城建学院引导学生体会城市规划、城市设施维护中所蕴含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融合,彰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引领功能。在数智技术赋能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材料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更为紧密地结合。增强现实技术以“空间视角”深化学生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识,以“深层交互”体验引导学生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新时代专业人才职业观相融合,从而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撑。
“连心桥”路径,体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泛在学习功能
在移动互联网与融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习行为正在数智技术赋能下发生深远的变化。比如,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将课室之间的走廊和楼层之间的阶梯预先布置相关标识,再运用体感交互技术和基于有标识的增强现实技术终端,给学生营造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借助泛在学习环境,课程内团簇式分布的学习任务点和实践技能要领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任何方式转换为学生的视听材料、模拟场景和专项习题。可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线下学习,而是有机分布于学生生活中,包括课室、食堂、宿舍楼等不同场域,凸显数智技术赋能专业课所营建的泛在学习持续性、交互性、趣味性,从而让学习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数智技术赋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呈现出学习工具的适用性、多维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性化等特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焦点、以创新创业师生教研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立体育人工程,并借助数智技术赋能来实现信息互动和学习互动。
泛在学习环境、团簇式分布的学习任务点和实践技能要领、创新创业师生教研共同体,不仅有效发挥“连心桥”路径功能,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谊,以正反馈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动力支撑和工具保障。
“活系统”路径,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协同功能
为实现立体育人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需要进一步凝练与优化自身课程叙事策略。课程叙事指专业课教师以故事铺陈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事件进行描述和分析,挖掘上述事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以及涉及教育的知识谱系。课程叙事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反思性和情节性。比如,医学院在引入“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学模式的同时,运用头戴式设备给学生讲解人体器官的3D建模,并让学生讲述特定人体器官在临床医学中所牵涉的诊疗伦理准则,从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设情境条件。此外,医学院还积极探索专题情境式考核,并在考核过程中运用基于有标识的增强现实技术终端,这不但为课程引入多维考核与评价方式,而且能够创设基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特定考核情境,发挥基于有标识的增强现实技术终端对于优化“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比如,为医学院专业课的课题考核引入专题解析、多维命题、拟态环境、习得评价,再经由数智技术赋能的课程叙事策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的教学、实操和评价体系动态协同,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价值引领和伦理支撑。
本文系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课题编号:2023019]浙江树人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2024R02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浙江树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