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孤寂,以及信念在摇摆中反复沉浮的滋味,唯有亲历者方能体会。”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副校长刘建亚对这句话有深深的共鸣。
日前,山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会上授予刘建亚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
在记者独家专访中,刘建亚将这份荣誉视作对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的肯定,字里行间满是对学科的深沉热爱。
数论,这个对多数人而言遥远的领域,被刘建亚通俗解释为“研究1、2、3……这些整数性质的学问”,其核心包括素数分布、丢番图方程等,高斯曾誉之为 “数学的女王”,因其蕴含数学的终极美感。
以国人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为例,两百多年来无数数学家为之倾注心血,中国数论学派成果斐然——刘建亚的老师潘承洞证明命题“1+5”,王元、陈景润亦有突破,陈景润更是证得命题“1+2”。
而刘建亚专注于更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研究,将经典数论与现代工具结合,证明了4阶自守L函数的Weyl型上界、二面体形式的量子唯一遍历猜想,突破高维高次的哥德巴赫问题,成果显著。

2014年,刘建亚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陈景润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3年后,解析数论领域唯一获奖项目。
此后,刘建亚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黎曼假设与素数分布”项目,延续着中国解析数论的辉煌。
看似抽象的数论,实则与现实紧密相连。素数“除1和自身外无法被整除” 的特性,成为现代加密技术基石。广泛应用的RSA加密算法,正是利用大素数难分解的特点生成密钥,保护网络通信、在线支付等信息安全,还推动了密码学、信息论等交叉学科发展。
在刘建亚看来,基础科学尤其是数论的魅力在于非功利性,遵循自身哲学生长规律,由好奇心驱动。他十分赞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始人的观点——多数伟大发现源于满足好奇心。

这份好奇心,刘建亚保持了数十年。1989年,刘建亚进入山东大学,师从潘承洞先生攻读硕士,后继续攻读博士,直至1995年毕业。这段求学经历,为他的数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是学习,然后作研究,逐渐集中,做的大问题慢慢地变明朗。”他说,这是每个研究者必然经历的过程——在探索中聚焦方向,围绕核心问题持续深耕,“有的可能一年没有头绪,有的可能要探索10年、20年、30年甚至一生都久攻不下。”
谈及数学研究,刘建亚认为高频深入交流至关重要,“最懂你想法的人可能在地球另一端”。为推动公众理解数学,2010年他与汤涛院士创办《数学文化》杂志,推动“一手的数学传播”,虽知科普精准传递极难,仍不懈努力。
作为导师,他注重因材施教,认为做学问如“双向奔赴”,支持学生找到自己的道路。办公室的书法区是他的精神角落,他觉得书法与科学相通,都如爬山,不必苛求巅峰,每上升一步都有新收获。
支撑刘建亚深耕数论近40年的,是数学的磅礴之美。“就像追着光前行”,这份对科学的执着,让他在黑暗中踽踽独行时信念坚定,不断站到更高处,他与数学的故事也正循着这束光,向更辽阔的远方延伸。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蓝天 孙雪萌 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张海飞 实习生 苏羽佳 通讯员 林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