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粒咖啡豆磨出昆明味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8:57:00    

美编范敏/制图

昆明 味道

清晨7点的昆明,文林街的梧桐叶上还挂着露珠,“大象好在” 咖啡馆的木门已吱呀开启。吧台后,咖啡师正将小粒咖啡豆研磨成粉,随着机器运转的嗡嗡声,咖啡香味慢慢弥散开来。此时,已有等候的上班族接过热咖啡,转身跑向写字楼;晨练的老人在街角石凳上坐下,目光掠过“拓东酱油拿铁”的宣传海报,禁不住向咖啡馆打量。

在昆明,咖啡早已跳出饮品这一单一身份,正以“咖啡+” 的多元姿态渗透城市肌理。从老街巷的转角小店到商圈的复合空间,从市井烟火的社交场域到产业集群的创新引擎,一杯杯咖啡正映射着城市活力,将一粒咖啡豆浸透滇池的水汽与市井的阳光,在慢焙中,竟也焙烤出别样的“昆明味道”——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冲泡出的独特风味。

老街区的

“微醺”蜕变

走进文林街,就仿佛踏入了一个咖啡的世界。街边的咖啡馆一家挨着一家,每一家都有着独特的装修风格和故事。“大象好在”咖啡馆,木质的桌椅、摆满书籍的书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顾客们或静静阅读,或与朋友轻声交谈。

“我特别喜欢文林街的氛围,这里的咖啡馆就像一个个温暖的小据点。”在附近上班的袁榕说,午休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点一杯拿铁,享受片刻的宁静。近几年,这条街经过改造,引入众多特色咖啡馆后,成了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的休闲好去处。

文林街的改造是昆明“咖啡+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曾经,这里街道老旧、业态单一,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意活动,吸引了大量咖啡企业和创业者入驻,一家家咖啡馆的兴起,不仅提升了街道的颜值,还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如今,文林街、巡津街、尚义街等多个片区,已经成为昆明的文化地标和咖啡地标,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昆明的许多老旧小区,也能看到咖啡带来的新变化。丹霞路的半·夏咖啡馆,由老式单元房改造而成,保留了红砖墙面与铸铁窗框,充满了怀旧气息。主理人周悦是一位90后,她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小区。“我一直想在家门口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让老街坊也能体验到咖啡的魅力。”周悦说,咖啡馆开业后,很快就成了小区居民的社交新空间,老人在这里聊天晒太阳,孩子在一旁玩耍,年轻人则在这里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

这些藏于市井街巷的咖啡空间,为传统街区、老社区注入了新活力,也让居民在家门口邂逅了“诗和远方”。

新场景的

“破圈”密码

“我每周都会来几次,这里不仅能喝到好咖啡,更像是一个老友相聚的温馨角落。”正在放克咖啡馆与朋友分享黑胶唱片的肖海说。肖海是一名音乐爱好者,放克咖啡馆定期举办黑胶唱片分享会,让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咖啡,一边交流音乐心得。

咖啡馆早已突破传统饮品店的界限,逐渐演变成人们社交的重要平台。除了常见的聊天聚会,各类新颖的社交形式在咖啡馆中不断涌现。

位于一二一大街的荔格咖啡,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文学名著到热门畅销书一应俱全。在这里,咖啡与阅读完美融合,不仅售卖咖啡和甜点,还举办读书分享会。读者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思维的火花在咖啡香气中碰撞。“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热爱阅读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让咖啡成为知识分享的催化剂。”荔格咖啡工作人员胡俊说。

在西山区金碧街道西华东区的REALFAKEs里,则将咖啡与艺术展览相结合。走进这家咖啡馆,仿佛踏入了一个小型艺术画廊,墙壁上展示着空间发起人的油画、创意作品,角落处还摆放着一些精美的雕塑。顾客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欣赏艺术作品,在这个极具美学特色的咖啡馆里,还会邀请艺术家举办创作分享会,让艺术爱好者有机会与创作者面对面交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这种“咖啡+艺术”的模式,为文艺青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交与审美体验空间。

在官渡古镇,古韵咖啡坊巧妙地将咖啡文化与古镇的历史韵味相结合。咖啡馆坐落于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内,保留了传统的木质结构和雕花门窗。店内售卖的咖啡杯上印着古镇的标志性图案,搭配上特色的云南小粒咖啡,让游客在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古镇的文化魅力。这种“咖啡+文创”的模式深受消费者喜爱,许多游客在品尝咖啡后,还会挑选一些心仪的文创产品带走。

游客比较热衷的是滇池边的海晏村、小渔村了。这里有许多咖啡馆依水而建,游客可以一边品咖啡,一边欣赏滇池美景,打卡之余还能感受昆明的悠闲与浪漫,“左手咖啡、右手茶”成为越来越多来昆游客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去年,为期9天的2024滇池东岸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吸引了65万游客参与,拉动旅游消费近亿元。咖啡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升了昆明的旅游吸引力,也为咖啡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城市里的

“特调”文化

咖啡不止是提神饮品,它早已化身为连接多元文化、融合丰富业态的桥梁,“咖啡+”模式为城市的文化底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平线咖啡馆是昆明咖啡融合本土文化的典范。该店主理人凭借对家乡风味的深刻理解,打造出了拓东酱油拿铁、一个泡梨、猪拱菌dirty、篆新农市等多款爆款创意特调,令人惊艳。他将承载着老昆明人无数记忆的拓东酱油融入拿铁,咸香与奶香相互交织,入口瞬间,熟悉的城市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引得不少消费者纷纷上门打卡。

“第一次听说酱油能加进咖啡里,觉得特别新奇,尝了一口就被惊艳到了。”正在吧台前等待取餐的周女士说,她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这味道里有小时候家里做饭的感觉,喝着咖啡就想起了以前在巷子里追着卖酱油小贩跑的日子,太亲切了。”来旅游的大学生林琪说:“我是专门冲着这款拿铁来的,朋友推荐说这是最有昆明味道的咖啡,喝完感觉更懂昆明了。”

类似这般将云南特色食材与咖啡巧妙结合的例子数不胜数。不少咖啡馆推出滇橄榄咖啡特调,滇橄榄那先苦后甜、层次丰富的口感,与咖啡的醇厚香气相得益彰,初尝时的苦涩恰似生活的磨砺,随后的回甘则如历经沉淀后的美好,给人带来独特而难忘的味觉体验。

除了产品,昆明咖啡馆的空间风格同样独具昆明特色和魅力,茶花公园石房子里的咖啡馆便是其中代表。踏入店内,木质桌椅散发着温润质感,图案装饰的墙壁充满浓郁老昆明风情,墙上挂着的老照片,诉说着过往岁月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石房子是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人们在这里品味美味咖啡时,更能全方位沉浸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之中,真切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沉淀。市民谢丹是这里的常客,她翻出手机里存储的一张20世纪80年代的石房子老照片,满是感慨:“这张照片是我父亲早年拍摄的,现在坐在这座老建筑里喝咖啡,给孩子讲过去的事儿,感觉历史就藏在石房子的每个角落里。”

“咖啡+”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咖啡与美食、艺术、文化、旅游、培训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赋能城市更新,营造消费新场景,助力产业发展,成为昆明这座城市的一张新名片。据统计,2024年,昆明咖啡全产业链产值达91.77亿元,出口至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远方游客,都能在昆明的咖啡馆里,品到属于自己的昆明味道。(昆明日报 记者何文静)

短评

咖啡+

更“风味”

在昆明,一粒小小的咖啡豆正演绎着产业融合的精彩故事。从滇池畔的咖啡走廊到街头巷尾的特色门店,“咖啡+”的跨界融合不仅为城市经济增添了新风味,更成为昆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昆明“咖啡+”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跨界融合能力。在草海片区,即将开放的“滇岸咖啡走廊”集精品零售、文创艺术、高端民宿于一体,打造滨水商业新地标;在高校实验室,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咖啡品种改良,提升云南咖啡品质;在国际展会,本土咖啡品牌频频亮相,展示“云咖”魅力。这种全方位的产业融合,让咖啡从单纯的饮品转变为带动多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云南虽占据全国98%的咖啡产量,但曾长期受困于价值链低端。“咖啡+文旅”让万亩咖啡园变身网红打卡地,“咖啡+电商”助力精品豆走出云南,“咖啡+文创”则让一粒豆子衍生出百种文化符号。

昆明的“咖啡+”更在重塑城市气质。折耳根美式、玫瑰发酵咖啡等创意产品,将云南风物融入现代消费;咖啡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孵化基地等举措,为产业持续输送人才。这些创新实践,让昆明的咖啡文化既有本土根基,又具国际视野。

一杯咖啡,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产业智慧和创新勇气。以“咖啡+”破题,昆明正在书写产业融合发展新篇章。放眼未来,通过进一步打通产销链路、强化品牌建设,这杯“昆明味道”必将香飘久远,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澎湃活力。(昆明日报 作者何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