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日通过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号召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提振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相关举措不仅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提升其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
要真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必须不断破解民企融资难题,从制度创新到技术支持,构建全周期、多维度的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需要不断降低民企融资门槛。传统银行风控体系重抵押、重财报的信贷逻辑,与轻资产民企形成一定矛盾。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建立新型信用评估体系,通过考察企业家人品、产品、押品,分析水表、电表、海关报表,将民企的各种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数据,运用数据信用替代抵押担保。同时,可考虑通过金融科技重塑服务边界。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N级供应商,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不仅能够突破物理边界,更能够重构信用传递机制。
其次,需要金融持续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实现穿透经济周期的持续赋能。资金的连续性比获得融资更为关键,需建立更多的金融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平滑机制,此前央行推出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示范结构化工具的应用,向企业提供较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应通过授信滚动管理,保证民企研发周期内的资金连续性。同时,风险补偿机制是商业可持续的关键,应构建政府+银行+保险的风险共担模式,既保护银行积极性又控制财政风险。此外,差异化监管考核需要制度保障。商业银行可以将民企贷款占比纳入KPI考核,并提升相应的权重,配套实施尽职免责制度,营造客户经理“敢贷愿贷”的氛围。监管部门设置的“两增两控”监管指标,要求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也从制度层面形成硬约束。
再者,需要生态再造,构建服务民企发展的金融新秩序。可考虑运用供应链金融重塑产业生态,搭建“产业云平台”,接入上下游企业,基于真实交易数据发放贷款,供应链金融的坏账率低且风险可控。类似的产融结合模式将金融服务内化为产业链基础设施,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合一,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转化为供应链上的“数字货币”,有效破解“三角债”难题。数字新基建会带来服务质变,如打造“金融数据港”,归集相关部门数据,实现企业画像秒级生成。这些数字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会助力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底层操作系统。此外,应用ESG理念也是一种可考虑的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最后,不断注入活水,持续通过资本市场缓解民企的融资困境。资本市场是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平台。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的推出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扩大了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覆盖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重组、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新三板业务等全链条金融服务,针对民营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直接投资、纾困基金、产业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来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多样化融资支持,可以更好满足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在推动创新型民营企业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构建从天使投资到主板市场的全周期融资链,能够有效解决民企不同生命周期的资金需求。
金融支持民企不是简单的资源倾斜,而是关乎市场经济活力再造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服务方式的迭代,更是金融本质的回归。需要打破既有模式,加强制度保障,创新金融服务民企的模式,才能真正释放民营经济的巨大潜力。随着相关举措的深入实施和不断完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其发展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