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作为“清新福建”生态屏障的核心区与“五彩龙岩”全域旅游的重要板块——永定大地上,稻穗低垂、溪流潺潺,漫山遍野的枫香与乌桕染红山峦,与青翠的竹海、金黄的稻田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生态长卷。作为闽西南生态屏障的核心区,永定以76.02%的森林覆盖率和94.38%的水土保持率(2024年数据),将“三江源头”的绿色责任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的指引下,探索出“修复-赋能-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在龙潭镇枫林村,曾经的煤矸石堆存点已变身全国最大蝴蝶兰鲜切花基地。500亩“共富花场”由废弃矿山改造而成,智能温室与樱花园形成“矿坑变花海”的独特景观。这一转型不仅助力“清新福建”生态建设,更成为“五彩龙岩”文旅融合的示范项目。这一转型得益于创新的“碳汇+生态司法”机制——根据《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碳汇收益的40%归林业国企,60%归村集体与林农(其中村集体占20%、林农占80%)。该模式直接推动全区263.1万亩林地纳入碳汇开发,年交易量突破50万吨,占龙岩市总量的30%以上。2024年,龙潭镇通过林业碳汇带动收益1200万元,其中80%直接分配给农户,户均增收超3000元。


修复一亩废弃矿坑需投入15万元,但通过碳汇交易和花卉产业,十年可产生收益超300万元。永定联合福建农林大学建立碳汇计量实验室,确保每笔交易数据可追溯、可核查。2024年,全区林业碳汇交易量达52万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2024、2025年,永定区推出“福林票”3宗,2024年完成交易1宗,制发金额为87万元,面积107亩,预测总收入约161万元;2025年完成交易2宗,面积300亩,制发金额为170万元,预测总收入约291万元。股金型“福林票”让村民江寿富每年获得4.5%的分红,加上碳汇收益,比传统种植收益高3倍。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激活全省林地资源超500万亩。

目前,永定正建设“碳汇智慧平台”,计划上线区块链溯源系统,确保碳汇收益精准分配到户。数据显示,2024年永定区生态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8200元,占全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5%。正如永定区林业局局长游连盛所言:“当绿水青山成为可交易、可增值的资产,老百姓自然会成为生态保护的坚定支持者。”

永定的实践并非孤例。虎岗镇依托“红色小井冈”资源,整顿生猪养殖业后,发展芙蓉李、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2024年绿色农产品收入同比翻番;湖雷镇深度村通过“稻田+油菜花”轮作模式,不仅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更通过碳汇交易获得额外收入,带动农家乐增收超200万元。2024年9月20日,永定区成功发放全国首张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不动产证。此证涉及林场面积480亩,碳汇核算20年。2024年9月29日,永定农信联社发放了福建省首笔“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20万元,成功解决了永定区合家家庭林场的贷款资金需求,“这张证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不仅可以种树,还可以用它到银行贷款,促进林场生产,政府对林农的这项改革举措真是太好了!”永定区合家家庭林场场长江电台欣喜地说。2021年永定区成功开发福建省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FFCER)项目,监测一期(2006年1月1日—2017年7月31日)核证减排量达183817(tCO2-e),实现交易金额257.3179万元;监测二期(2017年8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核证减排量达96502(tCO2-e),项目已上报省生态环境厅备案,现备案还在进行中。这些案例共同构成永定“东楼西湖”全域旅游格局,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110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4.47亿元,实现绿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这一模式被写入《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并在全省推广。2024年,福建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8121亿元,其中永定通过碳汇交易、绿色旅游等贡献超150亿元,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引擎。正如永定区委书记李强所言:“我们不仅要守护好绿水青山,更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来源:永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