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度秦巴地,民生答卷暖人心。 今年上半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在就业增收、医疗扩容、教育提质三条主线上持续发力,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编织更有质感的小康图景,以绣花功夫织就的民生画卷正让群众的愿景渐次成真。
就业创业有保障
稳定增收见实效
生产线上工人忙碌,招聘会上人头攒动……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我市就业岗位持续扩容,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家门口就业”成为新选择。 “以前跑外省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省心多了!”在2025年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勉县村民李艳通过企业培训,顺利入职当地电子企业。这正是我市“技能筑基、品牌拓岗、招聘搭桥”机制的生动写照。
今年1至6月,全市像李艳这样的城镇新增就业者达2.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是突破了百万大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我市一直在积极探索中。

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优势,我市建成3个高校就业服务驿站,上半年举办招聘会219场,提供岗位10.1万个,应届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94.46%。截至6月15日,已有4039名大学生在汉就业创业。
就业服务既要抓重点,更要兜底线。
今年上半年,佛坪县新建了3个“千万工程”助残就业服务驿站,累计建成投用7个,通过“培训+康复+就业”一体化的精准服务,为特殊群体铺就更有温度的致富路。
这只是我市困难群体就业“搭桥铺路”的一个缩影。通过建立专项帮扶机制,我市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量身定制就业方案,持续帮助低收入群体提高技能水平更好就业。 从农民工“家门口就业”到大学生“落地生根”,从重点群体帮扶到特殊群体兜底,我市正以就业为纽带,串联起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医疗保障提质效
全程服务护安康
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让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精准化的医疗改革给出了答案。今年以来,我市卫生健康系统以破解“挂号排长队、检查反复做、专家难预约”三大顽疾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医疗服务新格局。
目前,全市47家医疗机构实现101项检验结果全省互认,31家医院同步上线智能预约系统,患者平均候诊时间大大缩短。 在手机端挂号成为常态的同时,特色专科建设同步推进。20家医院增设减重、青少年近视等特色门诊,11家开设睡眠门诊,13家提供心理门诊服务……此外,17家医院推出“互联网+护理”延伸服务,让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家也能享受专业照护。
当城市医疗资源不断优化时,基层健康防线也在同步筑牢。
《2025年全市巡回医疗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半年来,我市33支市县医疗队已覆盖11个县区112个村社,开展巡回医疗657次,累计接待门诊患者3593人次,健康宣教505场惠及群众1.99万人次,切实用脚步丈量出全民健康防线。
“让夕阳更红”同样是汉中养老事业的方向。通过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已建成25家医养结合机构和219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实现城乡全覆盖。 从检验结果互认到特色专科建设,从巡回医疗到智慧服务,我市正以系统化改革推动医疗服务从“有”向“优”跨越。
集团育苗桃李满
优教均衡有质保
我市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中,始终把教育惠民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金钥匙”。
今年上半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6.004亿元基础教育项目资金精准落地,3.47亿元资助款项通过“一免一补”等政策惠及40.88万学子,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汉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随处可见——142个“1+N”教育集团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每个乡村学校,三年培养的2009名骨干教师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推动4个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验收。这些努力让汉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连续五年稳居全省首位,群众满意度更是持续领跑。
在学前教育领域,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已达92.83%,其中公办园比例提升至67.09%,“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改革也在稳步推进,中职院校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大刀阔斧地调整专业设置:新增4个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淘汰21个滞后专业,培养的6300余名技能型人才正成为支撑产业升级的生力军。
秦巴潮涌千帆竞,民生答卷写新篇。从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到触手可及的优质医疗,再到桃李芬芳的均衡教育——汉中正用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让高质量发展的春风,吹暖每一寸土地,润泽每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