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00000个瓶子
这是1个普通人的“青山诺言”
他不是环卫工
却亲手捡起大青山里被遗落的每一个饮料瓶;
他本是银行职员
却把每个周末献给
最“脏”最累的志愿行动。
2025年8月3日
这位内蒙古大叔高伟实现了自己的“十年之约”
他捡完了大青山“清道夫”事业的
第10万个瓶子
从户外爱好者
到青山“清道夫”

01
Aug
高伟是中国银行呼和浩特市新城支行的一名职员,也是一位资深户外爱好者,从2015年10月起,他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大青山。原本只为登山赏景,却总被散落山间的塑料瓶、塑料袋刺痛双眼,“这些垃圾像膏药贴在大山的脸上”。于是,他开始随手捡垃圾。登山杖上插瓶子、塑料袋里装垃圾……渐渐地,这成了他入山的习惯。

图1
高伟整装进山捡垃圾“工作照”
偶然间看到的一句“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彻底改变了高伟与大自然相处的方式。他为自己取名“大青山清道夫”,清道夫是一种能够清理垃圾、净化水质的鱼,高伟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大青山里的一条清道夫,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他还定制了一顶帽子,印上“大青山清道夫”的名号,这不是作秀,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图2
高伟定制的“大青山清道夫”棒球帽
每周六日只要休息,高伟就会抽一天或者半天时间进山捡垃圾,每次进山需要七八个小时,平均每次能走10公里,最多的时候走20多公里。
迎难而上:
荆棘之路走出匠心方法

02
Aug
捡垃圾,远非想象中那样简单。最初,高伟也怕路人注视——总要等游客走远,才快步折返,迅速拾起地上的饮料瓶。山路崎岖,碎石遍布,时而需涉水前行,还要提防突然出现的野蛇。由于山上风大,轻质的塑料瓶常被吹至陡坡或灌木深处。他不得不放弃徒步爱好者的常规路线,转向刺丛陡坡。灌木扎手、膝盖酸疼,成了家常便饭。

图3
高伟从山坡上灌丛中捡拾垃圾
然而高伟并未退缩,反而在实践中炼出一套“清道夫智慧”。防滑山地鞋、耐磨胶皮手套,成了他的标准装备;一根自制竹竿,巧妙实现“一竿两用”:上山作杖,下山为担;他更在竿头加装锁扣,将重达二十多公斤的垃圾袋牢牢固定,平稳运抵山下。


图4-5
高伟的“独家装备”:锁扣、胶皮手套
高伟还坚持当场完成垃圾分类:可回收物送往废品站,不可回收的运至转运站,都要实现无害化处理。

图6
高伟在分装饮料瓶、易拉罐
十年间,除封山季节,高伟几乎走遍呼和浩特百里山峦,每年穿破一双山地鞋、磨坏五双手套。他从畏怯犹豫,到坚定从容,甚至成为多个景区的“编外管理员”。身份在变,环境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那句——“要捡到山里再无垃圾”。
细记录、巧创意:
他把捡垃圾“炼”成事业

03
Aug
高伟的坚持,不仅有行动,还有体系。他从第一天就开始详细记录:时间、地点、垃圾种类、重量……至今已坚持十年。卖废品所得的6060.78元,他全部捐出,用于大病救助与公共卫生事件。

图7
高伟自制的记录表格
他还有两个特别的“仪式”:
“瓶子展柜”:每捡满5000个瓶子,就收藏一个标注时间地点的瓶子,作为阶段纪念,这也是他完成“十年捡十万个瓶子”“青山之约”的点滴记录,每一个“纪念品”都在鼓励他坚持下去。

图8
高伟捡到的第50000个饮料瓶
“拉环锁子甲”:是用易拉罐拉环手工编织铠甲。2016年7月起,高伟将捡到的易拉罐上的八字拉环收集起来,将它们环环串联,逐步扣缀合成衣状。整套锁甲预计需要3000个八字拉环,目前高伟的锁子甲已经凑齐2794个拉环零件,即将封边。这件吸收大青山灵气的匠心之作成为了他践行“变废为宝”环保理念的最好证明。环保事业不仅要清理,也要创造与唤醒。

图9
高伟用八字拉环制作的“锁子甲”正面与背面
荣誉滚滚来
初心终不改

04
Aug
2023-2024年,高伟上榜“内蒙古好人”,荣获第十一届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称号,他的事迹先后登上新华网、光明网、正北方网、北疆新闻,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四面八方的赞誉全向他涌来,但他却说:“荣誉属于所有环保志愿者。”


图10-11
高伟的获奖证书及本人在颁奖现场
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高伟是欣喜的,不是为自己,而是因为越来越多人加入志愿队伍,曾经独行的“清道夫”,如今身后已是一支守护青山的志愿军团。


图12-13
多个志愿队伍加入高伟的进山捡垃圾行
“完成好十年之约之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垃圾分类、关注环保。”一路走来,高伟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他从来没有放弃的念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觉得就应该比别人多付出一些。这位大青山的“清道夫”梦想有一天,能真正坐下来,煮一壶茶,搭一顶帐,安静地享受大青山最初的美好。

截至到2025年8月25日
大青山“清道夫”高伟已经累计
进山360次
徒步3550公里
捡到各类饮料瓶100466个
烧烤签112539根
其他不可回收物1890公斤
一共是10541公斤垃圾
山终会更绿,水终会更清。不是因为奇迹突然降临,而是因为每一个像高伟这样的普通人,愿意把善念,走成一条不离不弃的路。
来源:新闻直播间、澎湃新闻、奔腾融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