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银川迎来降雨天,豆大的雨点砸在窗户上噼啪作响,城区多处出现积水。
“这里的积水得赶紧处理!”正在街面巡查的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安居苑社区党委书记常立红发现尹家渠街安居苑东区西侧的人行道因排水不畅,积水迅速上涨,当即在工作群里呼叫支援。不到十分钟,十余人带着铁锹跑了过来。现场情况棘手:三个关键的下水道口满满的,雨水像被“困”住了一样,在人行道上聚成了“小池塘”。
“不能干等!用铁锹把水‘赶’到旁边的低处去!”常立红当机立断。没有抽水泵,一把把铁锹成了最趁手的“武器”。大家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腿,踏进冰凉浑浊的积水里,排开阵势,奋力挥动铁锹,一锹接一锹地把积水向旁边排水尚可的区域推赶、引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持续奋战,“小池塘”消失了,人行道恢复了畅通。
刚把尹家渠这边弄利索,大家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另一处积水点。有了尹家渠街的经验,这支“铁锹突击队”动作更加娴熟。他们迅速排开阵形,挥动铁锹,把积水铲到绿化带。又是两个小时的连续鏖战。路面重新露了出来,通行恢复了正常。
一场暴雨,4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浸透雨水的背影和不停挥舞的铁锹。这份在风雨中淬炼出的责任担当和解决问题的“土智慧”,正是基层治理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
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