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安居,田野处处上演着“科技与生态”的协奏曲。农机在稻田、油菜地里穿梭,与村民忙碌的身影交相辉映。
在三家镇芦城村,智能化插秧机正忙而有序地进行插秧作业。机器上搭载着先进的北斗导航系统,只需在操作界面设置好起点和终点,机器就能自动沿着规划路线行驶,以厘米级精度完成秧苗栽插。

全媒体记者 吴奉家/图
“通过北斗自动巡航、自动行走,减少了驾驶员的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安居区安叁农机联合社负责人邓清国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机械插秧,安装北斗导航的机械设备每天能多插5—8亩地。
北斗导航高精度直线插秧解决了人工操作的行距偏差难题,确保每株秧苗精确对齐,消除植株间遮阴现象。阳光可直达每株水稻中下部叶片,提升秧苗的光合作用,真正实现“株株采光、均衡生长”。据了解,每辆安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插秧机,每天可插秧50亩。芦城村还采用“稻虾共生”种养模式,走出“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绿色农业发展新路。
“每年春节后对外销售龙虾直到5月上旬,然后开始移栽秧苗,8月中旬起收获水稻、销售大米,开始为来年小龙虾销售作准备。相比传统种植模式,每亩地效益提高了2000元左右。”芦城村党支部书记旷世力介绍。
三家镇作为川渝毗邻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粮油产业集聚区,紧扣“五区一带”布局,构建“稻渔共生,稻油、稻麦轮作”的种养循环体系,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用科技力量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三家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陈东旭介绍,当地通过工厂化育秧为三家镇各村统筹布局育秧点位,并为安岳、潼南等地及市内各镇提供育秧插秧近2万亩。
冬播“一粒子”,夏收“万斤油”。目前,安居区24.5万亩油菜陆续进入成熟期。连日来,会龙镇组织开展机械化收割,确保8000余亩油菜颗粒归仓。

“6台机器一起作业,每天能收割300亩左右。”农机服务队负责人周二发介绍。
6台收割机同时免费收割,得益于会龙镇推行的油菜机收及秸秆还田社会化服务项目,免费为全镇符合机收条件的油菜进行收割。这也为会龙镇唱龙村的台湾创意农业产业园节约了一笔不小的成本。
“政府邀请农机队免费帮忙收割,为我们节约了近10万元。”台湾创意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姚阳告诉记者,他们计划两天内将收获的油菜籽送进烘干房,抓紧上市销售。
近年来,会龙镇高度重视油菜产业发展,通过推广良种良法、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并积极探索油菜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向区农业农村局争取了油菜统防统收项目,并且提前通知了油菜收割专业队伍,也提前通知涉及统防统收的各农户做好准备工作,做到颗粒归仓。”会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干部梅国龙介绍,他们将在油菜收割后迅速安排下一步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段伟 全媒体记者 赵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