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乡土资源变“流量密码” 银川乡村文旅IP强势出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9:42:00    

盛夏的银川乡村

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贺兰山东麓的民宿小院飘出葡萄酒醇香

稻渔空间的玻璃栈道倒映着七彩稻田

白芨滩的露营基地传来治沙少年的欢笑声

闽宁镇的巧娘们正飞针走线制作非遗手鞠球

  当传统农耕文明遇上现代文旅思维,银川乡村正在上演一场惊艳的“变形记”。从“千村一面”到“一村一品”,从“乡村旅游点”到“沉浸式体验”,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旅IP破土而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绘制”出巨幅生态画卷。记者 李靖摄

跨界融合

乡土禀赋炼成“吸睛”爆款IP

  行走银川乡村,单一农耕图景已成过往。资源跨界融合,正孕育出一个个引爆市场的文旅新地标。

  在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将“农旅文教”熔于一炉。“暑假吃住天天满员!”园区负责人话语中透着欣喜。园区内,宁夏特色的灵武长枣、中宁圆枣与网红爆款阳光玫瑰、美人指葡萄共处一棚,7大品种、11棚果蔬,不仅是丰饶物产,更是研学课堂与采摘乐园的鲜活教材。这里以现代农林为基,加工为翼,构建“一带二园九区”格局,科技与人文巧妙织入田园。游客漫步乡间寻野趣,亲朋烧烤垂钓享其乐。典农云居民宿更以自然与现代交融的设计,成为都市人向往的栖息地,传统农业在此焕发复合业态新魅力。

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成为研学课堂与采摘乐园。

  向北而行,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则赋予农业艺术灵魂与生态智慧。以广袤稻田为画布,彩色稻禾为颜料,“绘制”出令人惊叹的巨幅生态画卷,鱼蟹鸭悠游其间,平添生趣。观景塔、玻璃栈道、科普长廊点缀其中,将传统稻田升华为集观光、科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景区。这里成功实现了生态农业、水产养殖、休闲旅游与加工销售的完美融合,生动诠释着银川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样板力量”。

利思•田园蜜语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居住空间。记者 鲍淑玲 摄

  视线转向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古枣溪园”正依托300亩百年古枣林核心区,精心雕琢“长枣文化”IP。项目一期以秦渠水系和枣林生态为基底,建设林下无动力乐园、亲水露营基地、丛林魔网探险、林下客栈、枣研课堂、古枣风物市集等多元板块。其核心理念在于深挖林下休闲、度假、露营、游乐、运动、康养的无限可能,致力打造一条以长枣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产业链,让沧桑古树结出产业新果。

  从田园蜜语的复合业态、稻渔空间的艺术农业到古枣溪园的林下经济,银川以“农业+”为核心策略,敏锐捕捉旅游新趋势,推动文旅与农业、教育深度跨界,不断优化结构、延伸链条,让沉睡的乡土资源迸发出强大“吸睛”能量,无名小村纷纷蝶变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主题深耕

个性魅力破解“留量”核心密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川乡村深谙“特色即生命力”,通过极致主题化运营,打造不可复制的鲜明IP,将短暂观光“流量”牢牢转化为深度体验的持久“留量”。

  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的破题之道充满诗意——将浩瀚宇宙与农耕文明巧妙嫁接。36间主题民宿,以24节气的智慧与12星座的浪漫命名,风格迥异,精准匹配多元客群。村内处处闪烁“星光”元素:星座民宿配备专业望远镜与观星台,满足游客探索苍穹的梦想;每个院落依据主题,精心设计研学、游乐、休闲场景。星光村以“星空”为魂,以传统文化为根,融入非遗传承,为村庄注入浓郁文艺气息,让游客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土地之间,感受独特的诗意栖居,成为回头客不断的“留量”磁极。

  贺兰县金贵镇牡丹花乡以“花”为媒,绽放“美丽经济”。园区百种鲜花织就缤纷花海,不断解锁“新玩法”:露营烧烤区烟火升腾,萌宠乐园童趣盎然,稻田上空的热气球成为浪漫打卡点,轻奢营地、天空之镜、鹦鹉小屋等新宠项目持续引流。依托“牡丹+”“林果+”“农业+”的多元融合路径,借力金贵镇沿黄明星小镇区位,金贵牡丹花乡成功打造新增长点,生动诠释了如何将“颜值”转化为富民“产值”。

  灵武市梧桐树乡陶家圈村的解题思路直击都市人心灵——打造“认养地块”农夫乐园。一排排整齐的栅栏田地里,羽衣甘蓝、有机辣椒、贝贝南瓜长势喜人,一派富足田园景象。游客化身“农场主”,认养专属菜园,可选择全程托管“甩手掌柜”,或亲身参与种植管理,深度体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之乐。这种“全程托管+休闲观光”模式,巧妙地将土地转化为情感连接与沉浸式体验的载体。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借力旅游与电商直播,成为承载乡愁、助推振兴的“舌尖风物”,让“留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从星光村的宇宙深邃、牡丹花乡的绚烂多彩到农夫乐园的质朴归真,银川乡村通过主题深耕和个性化表达,塑造出极具辨识度的文旅名片,成功破解了“流量”易逝的行业难题,筑牢了可持续发展的“留量”根基。

生态赋能

铸就IP“长红”基因

  文旅IP的长久生命力,根植于深厚的生态底蕴与文化内涵。银川深挖此道,让绿水青山的馈赠与非遗技艺的传承,成为乡村IP“长红”的核心密码。

  西夏区昊苑村的昊然山居,是生态与文化赋能乡村旅居的典范。这座“全国甲级旅游民宿”依偎贺兰山麓,仿古木门半掩,现代风情庭院与智能化设施完美融入自然怀抱。主理人坚守高端定位与管家式服务,“回头客特别多,节假日一房难求”是其口碑的最佳注脚。客人得以在窗前品味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静赏“贺兰晴雪”的壮美,享受都市难觅的惬意慢生活。毗邻的西村海棠民宿,则以复古静怡的气质,为久居樊笼的都市人辟出一方谈笑风生的世外桃源。昊苑村依托19座酒庄及千余公顷葡萄园,创新探索“葡萄酒+民宿旅游+民宿文化”模式,打造了集品鉴、旅游、文化、观光、农事、特色民宿于一体的“六位一体”集群。十余家特色民宿共同发力。葡萄酒的醇香与山居的诗意在此交融,为IP注入历久弥新的魅力。

美丽乡村成生态大课堂。记者 鲍淑玲 摄

  在灵武市郝家桥镇胡家堡村,昔日的“芦苇之乡”依托水美草盛的自然禀赋,变身为炙手可热的“胡家堡渔乐营地”。作为宁夏首批特色旅游村,这里党建文化主题公园、网红轰趴馆、专业垂钓池、星空露营地、特色烧烤区、精品民宿、缤纷花海一应俱全。“天天有渔垂钓馆”“水上乐园”“别人家轰趴馆”等特色打卡点人气爆棚,成为灵武乡村旅游一张响亮的“渔乐”主题名片。

  而灵武市白芨滩的“青绿莳光露营地”,则讲述了一个更为震撼的生态反转故事。这片30年前曾饱受“沙进人退”之苦的黄沙之地,经过三代治沙人半个世纪的呕心沥血,奇迹般实现“绿进沙退”,荒漠变绿洲。2024年,依托这来之不易的生态根基,“青绿莳光鹿营地”应运而生。营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匠心打造鹿鸣、林宿、森餐、听风四大特色区域,融合观光、餐饮、拓展、露营等多元业态。其更深远的使命在于青少年绿色教育——作为“中国青少年绿色教育营地”,设计丰富生态课程,引导孩子们在自然互动中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理念。营地是银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以生态修复奇迹为基,叠加教育功能,构建人与自然深度连接、价值共享的绿色典范,其IP生命力源自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非遗觉醒

老手艺成“致富新IP”

  文化赋能同样是银川乡村IP“长红”的灵魂支柱。银川积极推动非遗深度融入乡村旅游肌理。在西夏区麻编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张璟手指翻飞,“挑一压一”间,古朴杯垫悄然成型。“暑期研学的团队、家庭特别多。”她的忙碌是“非遗+旅游”蓬勃活力的缩影。自2016年建立基地、2020年升级工坊,张璟将麻编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培训移民村妇女掌握技艺,使其成为增收巧手,更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维度。

  在永宁县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飞针走线间,精致的手鞠球、香包不断诞生。“要创造属于闽宁镇的非遗品牌!”非遗传承人刘亚明目标坚定。从原隆村起步,她的非遗技艺已辐射至多个村庄,订单与研学团队络绎不绝。通过“非遗+旅游”,银川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游客在领略塞上风光之余,得以深度探寻乡村独特的文化根脉,传统手艺真正转化为致富手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为银川文旅最具辨识度的亮点。

  银川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解锁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因宝库,为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文旅IP,注入了抵御时间冲刷的“长红”生命力,铺就了乡村振兴的锦绣前程。如今,塞上湖城正以创新之姿,书写着现代乡村文旅发展的惊艳篇章。

记者手记:

在乡野触摸土地生长的创意脉搏

  行走在银川的乡野间,时常被眼前的变化所震撼——百年枣林里搭起网红秋千,干涸的沙地变身星空露营地,非遗传承人手中的麻绳化作时尚包袋……这些看似违和的组合,恰恰构成了银川乡村文旅最动人的风景线。

  在昊苑村采访时,民宿主理人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不是在卖房间,而是在贩卖一种城市里找不到的生活方式。”这句话道破了银川乡村文旅IP的成功密码。当城市游客厌倦了千篇一律的景区打卡,银川的乡村却提供了星空下的葡萄酒品鉴、古枣林里的剧本杀、沙漠中的生态课堂。这种将乡土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智慧,让传统的“乡村”升级为沉浸式的生活体验。

  最打动人的,是看到非遗传承人与乡村旅游的“双向奔赴”。在闽宁镇非遗工坊,村民们熟练地操作手机直播卖手鞠球,她们笑着说:“以前纳鞋底挣不到钱,现在做非遗工艺品,日子比蜜甜。”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不仅让老手艺重获新生,更让乡村妇女找到了文化自信。

  采访中,记者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稻渔空间用艺术点亮农田,白芨滩以生态教育赋能沙漠,星光村把天文观测引入民宿……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只有立足本土、敢于创新,才能打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乡村IP。当城市与乡村在文旅融合中找到共鸣点,乡村振兴的故事就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站在贺兰山下回望,银川乡村文旅的探索给人启示:乡土气息与潮流文化的碰撞,终将激荡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希望的田野”应有的模样。(记者:鲍淑玲)

(来源:银川文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