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农家小院里的小小舞台:永昌木偶戏传承人王菊花的坚守与热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6:08:00    

在永昌县朱王堡镇头沟村二社,村民王菊花的家里“藏”着一个特别的舞台——农家木偶戏演艺舞台。这个由她自筹资金、丈夫亲手搭建的小舞台,不仅是她的爱好天地,更成了乡亲们共享非遗魅力的乐园。

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木偶戏的金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菊花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刻在骨子里。“丈夫特别支持我,专门为我搭了这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农闲时,她总会约上戏曲爱好者和乡亲们聚在这里,弹唱表演,一起乐呵。


△乡亲们聚在王菊花家一起表演

左邻右舍都知道这个农家舞台。“大家闲下来就会说‘去你家吧’,逢年过节更是热闹,老人们开心,我也高兴。”王菊花笑着说。

小院里,木偶戏的唱念做打与乡村的烟火气交融共生。这个由热爱与支持搭建的小小舞台,或许没有专业剧场的璀璨灯光,却以最质朴的方式,让永昌木偶戏在乡村土壤中扎下深根。

永昌木偶戏俗称“肘猴子”,以秦腔剧本为基础,集唱、做、念、打于一体,配合乐器伴奏、灯光布景,木偶造型逼真、表演生动。王菊花和伙伴们常演的《二进宫》《花亭相会》等剧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11年,永昌木偶戏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菊花(右)和伙伴交流切磋木偶戏表演细节

王菊花说:“前不久,我还参加了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杂志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乡土文化能人示范培训——农民‘村歌’群众性活动创新推广班……”

当非遗从文献记载走向生活,从专业剧场融入农家院落,它便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遗产”,而成了乡亲们茶余饭后的精神慰藉,邻里交往的情感纽带。王菊花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证明,乡村文化的根和魂,在于它能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里,在代代相传的喜爱中获得新生。而这方小院里的木偶戏,恰是传统文化扎根民间、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它最动人的传承,从来都藏在生活的褶皱里,映照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底色。

记者:柯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