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雾缭绕的大理南涧无量山中,一个曾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正以令人惊喜的“三变”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着奋进的色彩。党员带头、干群齐心,从几株桃苗的星星之火,到直播带货的破冰之举,再到茶文旅融合的未来愿景,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镇古德村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变:桃苗结出“致富果”,带动建成“桃花源”
古德村的创业故事,要从5棵桃树苗说起。

早些年,村里就有人零星种植水蜜桃,但由于管理粗放,没有什么经济效益。1995年,村干部马平参加果树嫁接技术培训,带回5棵新品种花桃树苗试种。在他的精心呵护下,3年后,花桃开始挂果,脆甜多汁的品质一下子打开了市场,一度卖到一斤7元钱的高价。

党支部敏锐抓住发展机遇,大胆在村内发动花桃种植和进行技术推广,村民们也纷纷响应,开始种植花桃,并积极改良自家原有的桃树。从最初的观望,到主动尝试和扩种,村民们尝到了种植花桃的“甜头”。如今,古德村规模化种植花桃的农户有80余户,种植面积达350多亩,其余农户把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变成小果园,实现了“家家有桃树、户户卖桃子”,年收入最高的农户达4万多元。小桃树结出了致富的“金果果”,“跟着党员干”已经成为村民共识。

二变:土鸡遇上直播间,云端闯出“金凤凰”
桃产业步入正轨,但村民增收渠道仍然需拓宽。古德村生态放养的无量山乌骨鸡品质好,但在本地市场售卖销量小。村民马映龙主动“触网”,在自家桃林架起手机,尝试直播卖鸡。镜头前,无量山乌骨鸡在桃林间啄虫奔跑的鲜活场景、原生态的喂养方式,再加上马映龙“接地气”的推介,瞬间点燃了屏幕另一头的需求。

“这几年网络发展十分迅速,我尝试用手机直播卖无量山乌骨鸡,没想到第一天就接到了12个订单。”马映龙兴奋地分享他的直播初体验。短短数月,像他这样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的农户已超过10户。
“直播卖山货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生产生活的传统思维。”一位村民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养鸡更注重品质把控和品牌建设,和过去只管养大就拿到市场上卖完全不一样了。”
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让古德村民在数字经济时代再次抢占先机,通过直播售卖,无量山乌骨鸡销量大幅提升,销售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助推了村内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发展。
三变:千年茶王启新篇,共绘茶文旅“锦绣图”
眼前的成功没有让古德村群众的探索止步,村“两委”将目光投向村中那棵见证千载岁月的古茶树——“千年茶王”。

春日赏花采茶、夏秋摘桃避暑、四季品茶、古法制茶,一幅融合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的旅游精品路线图正在徐徐展开。“让千年茶王焕发勃勃生机,让桃子和乌骨鸡产业壮大,让游客脚步留下来,这就是我们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古德村党总支书记罗兴元满怀信心地展望。

从5棵桃苗的开花结果,到直播镜头的创新突围,再到千年茶王的绿意盎然,这个小村的故事,是无数乡村在党的旗帜下奋力振兴的缩影,也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密码:深挖乡土潜力,敢于创新发展,在希望的田野上就会长出无限可能。
开屏新闻记者 王利绚 通讯员 肖政杰 李巧磊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